襄汾陶寺:讓文物活起來

                                                                        2023-03-04 09:55:54 來源:臨汾新聞網  

                                                                        讓文物活起來

                                                                        ——聚焦陶寺文化闡釋利用傳播 專家學者深入研討論證

                                                                        研討會現場

                                                                          “要按照展陳的邏輯關系,從呈現的角度來考慮,構架一個歷史的時空?!?br/>

                                                                          “希望能夠系統搭建起一處能夠實證中華文明源頭和初始歷史的重要的歷史博物館的話語體系,能夠努力鍛造成為中華文明重大題材展示傳播的一個成功的實踐和標桿工程?!?/p>

                                                                          “不必強求把考古學已有的成果由自己來講,而是通過依據和鏈條達成觀眾的認知。從已知到未知,喚起公眾對早期中國、對陶寺、對堯舜那個時代的心中的記憶?!?/p>

                                                                          2月25日,首都北京,科學出版社古樸的四合院里,陶寺文化闡釋利用傳播專家研討會暨《陶寺遺址博物館展陳大綱》專家論證會正在舉行。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等專家學者,聚焦陶寺遺址,就進一步加強陶寺文化闡釋利用傳播展開交流與研討,并對《陶寺遺址博物館展陳大綱》進行論證。

                                                                          陶寺

                                                                          中國文明核心形成的起點

                                                                          陶寺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點。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項目中,中國考古工作者立足陶寺等關鍵遺址的研究,提出了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陶寺遺址歷經45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璀璨成果,表明距今4500多年前,陶寺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漢、甘青、江浙等區域文化的互動碰撞和文化融合中,蘊化出一座煌煌都城。先民在這里筑城建宮、敬授民時、阡陌交通、合和萬國,初現王權禮制及早期國家的基本面貌,鋪陳開一幅“最初中國”從山西起步的歷史長卷。

                                                                          在陶寺的早期國家,具有海納百川、務實創新、傳承發展的特質,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標識。

                                                                          讓文物活起來

                                                                          陶寺遺址博物館等工程加快建設

                                                                          加強陶寺遺址出土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近年來,襄汾縣啟動實施了陶寺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一期)、王宮區保護展示等項目,全力打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圣地。

                                                                          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基本設計理念,源于陶寺遺址是迄今考古發現可證明的最符合本初意義的“中國”,為“地中之都,中土之國”,博物館以漢字“中”為型。建成后,從空中俯視形如“中國結”,實則寓意陶寺遺址出土的圭尺和玉琮游標構成了完整的“中”,以建筑的美好形象更加全面地展示陶寺文化內涵。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

                                                                          《陶寺遺址博物館展陳大綱》由北京文博文化事業發展研究中心編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努、高江濤擔綱主編,同時聘請全國多位業內專家參與,先后經過26次修改,形成第四版。

                                                                          第四版《陶寺遺址博物館展陳大綱》在主題上突出“今日中國,陶寺走來,中國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展現陶寺文明“經天緯地、照臨四方”的重要地位。在內容上更加突出全面展示陶寺遺址及其文化內涵,體現近年來最新的考古成果和研究收獲;突出中國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表達陶寺尊重自然、崇尚禮儀、和合共生的文化內核,表現陶寺作為中國文明源頭的傳承關系。在手段上突出數字復原,以彌補陶寺遺址考古資料可視度的先天不足;突出以文物為基礎復原研究,加大對陶寺人行為的復原展示;更加強化儀式感,營造圣殿氛圍。

                                                                          讓文物活起來

                                                                          要突出主題、強化表達、融入生活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寧立新,中國博物館協會專家組成員孫英民,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瑞國,博物館專家姚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柴曉明,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原副司長、《中國文物報》首席專家李耀申,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璐參加研討論證。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閆建國,副市長王云出席會議,襄汾縣委書記劉春林致辭,市文化和旅游局、臨汾博物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各位專家學者聚焦國際大視野、歷史大格局,從不同角度闡述見解,展開“頭腦風暴”。從博物館的展陳主題、主線、定位、內容結構、展陳手段以及文字表述等方面,對《展陳大綱》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為后期順利展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專家們認為,讓文物活起來,考古歷史博物館要有擔當。在“五帝”中,屬性最明確的就是堯都,在學術界是認可的,這就是陶寺要集中講的故事。要站在那個時代的中國說陶寺,對陶寺精神的凝練要放在更廣闊的維度上去探討,把承載中華文明價值符號的陶寺,在《展陳大綱》中更深刻地體現。

                                                                          專家們認為,陶寺文化的闡釋利用傳播,要對陳列內容的國際化表達、跨文化交流有所考慮。在凸顯陶寺文化對中華文明重要價值的同時,適當導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話語體系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實證中華文明的重要論述精神,這樣可以通過陶寺這個支點,彰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對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命運的意義,以及對人類文化多元平等交流互鑒這方面的價值作用。

                                                                          專家們認為,陶寺文化的闡釋利用傳播,需要充分借助現代科技的鮮活力量,以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感染更多公眾的心靈,讓文化遺產變得更為“平易近人”,進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從中華文明優秀成果中汲取精神力量。

                                                                          王云在講話中指出,臨汾正在打造“博物館之城”,陶寺遺址博物館就是“博物館之城”的重要支點之一。陶寺遺址博物館將打造成為知識性、學術性、趣味性、藝術性兼具的博物館,充分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的壯美畫卷,用真善美的藝術氛圍彰顯中華文化精神內核。

                                                                          劉春林表示,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將充分消化和吸收各位專家的論證意見,盡快完成《展陳大綱》的修訂完善,高標準實施各項展陳工作,把陶寺文化闡釋好、展示好、傳播好、利用好,書寫證古啟今的歷史新篇。(蔣永波)


                                                                          專家發言


                                                                          新聞鏈接

                                                                        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

                                                                          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城東北約7.5公里的崇山(俗稱塔兒山)西麓,面積約400萬平方米,主體年代距今約4300—3900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被列入國家文物“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大遺址保護工程;2021年10月,陶寺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同月入選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高水平保護的重要遺址。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國家文物“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的山西唯一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經過43年的考古發掘,陶寺遺址累計出土各類器物5500余件,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觀象臺、最早的圭尺、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最古老的禮樂器組合、最早的龍圖騰、最早的宮城,以及黃河流域史前最大的王墓,是黃河流域目前可以確認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最早的實證,是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它的發現,證實了4300多年前的陶寺已經進入國家階段、文明社會,讓“堯都平陽”由傳說走向信史,為揭示5000年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繼續深化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推進成果展示、做好保護開發、促進文旅融合等工作,讓遺跡遺物說話、讓歷史更加鮮活,讓陶寺遺址所蘊含的中國基因、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價值更好地在世界彰顯,就是堅定不移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貫徹落實,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實踐,就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最有力闡釋。

                                                                          國家、省、市高度重視陶寺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當前,陶寺遺址博物館、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項目正在緊張推進。

                                                                          陶寺遺址博物館項目進展順利。2013年5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編制完成了《陶寺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5)》,理順了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為陶寺遺址的保護與開發提供了依據,設置了規范。按照《陶寺遺址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設計博物館總高度22.1米,建筑面積9998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地面高度7.1米。博物館占地總面積49602.32平方米,約合74.4畝,總投資27499.6萬元,為中型博物館,主要建設內容有主體工程、出土文物展示工程、陳列布展工程、安防技防工程、配套設施工程等。2022年1月1日項目開工建設,同年11月14日主體結構順利封頂,目前二次結構、安裝工程正在施工。

                                                                          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序推進。2017年12月,陶寺遺址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為加快轉型步伐,發展文旅事業,襄汾縣啟動“一都、一城、一村”文化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建設,陶寺遺址作為示范區的龍頭“一都”,襄汾縣極為重視,于2021年12月5日與山西一建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隊簽訂《“一都、一城、一村”文化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聘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和陶寺遺址最新的考古發現重新編制《陶寺遺址保護利用傳承總體規劃》文本,突出陶寺遺址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目標定位上要建設黃河流域“中華文明探源”重點研究基地,打造“堯舜圣都、最初中國”一區三園,即陶寺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包括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華堯舜文化傳承園、陶寺文化藝術創意園三個園區。項目預計總投資約40億元。目前,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項目總投資13566.06萬元,已完成了綜合展示中心(觀象臺臨時展廳)主體、農耕區服務節點、2公里的電瓶車道和600余米的木棧道等工程建設,初步形成了連接陶寺遺址觀象臺、宮城墻、宮殿區及考古發掘現場的遺址內部參觀線路。

                                                                          文圖除署名外由襄汾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任編輯: 吉政

                                                                        版權聲明:凡臨汾日報、臨汾新聞網刊載及發布的各類稿件,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布。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在线不卡